今天是:
 您的位置:新闻资讯 > 动态要闻 > 省局动态 >> 正文
民生实事绘就幸福底色——巴燕吉盖村驻村工作队交出群众满意答卷
发布时间: 2025/04/08    信息来源: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处    浏览次数: 1127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大华镇巴燕吉盖村驻村工作队以“民生小事”为切入点,用实干与真情书写了一份群众满意的答卷。从优化老年食堂到开办爱心超市,从盘活闲置资产到激活乡村文化,工作队以点滴行动汇聚民生暖流,赢得了村民的广泛赞誉。 

一、老年食堂“暖心升级”,托起幸福“夕阳红” 

在民政部等11部门《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的政策指引下,巴燕吉盖村将解决老年群体“做饭难、吃饭冷清”的民生痛点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工作队联合双帮单位及社会力量累计筹集约18.5万元物资及资金,通过扩建厨房、优化设施、丰富餐品等系列举措,将原本简陋的食堂打造成集用餐、社交、休闲于一体的“幸福驿站”。当袅袅炊烟升起时,老人们围坐桌前品尝热乎饭菜的场景,正是基层治理温度最生动的注脚。

二、爱心超市“积分换物”,激活文明新风尚 

在中央关于加强乡村治理的系列决策部署指导下,驻村工作队探索运行“爱心超市+积分制”模式。依托省市场监管局和西宁王府井百货公司的支持,爱心超市顺利开业,并建立了物资长效补充机制,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村集体活动等公共事务,获取积分、兑换物资。超市开办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活动40余次,群众参与800余人次,兑换物品价值1.9万余元,不仅让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更使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文明乡风蔚然成风。爱心超市的平稳运行,让“小积分”持续释放出培育文明、促进自治的“大能量”,有力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三、乡村运动“凝心聚力”,提振士气展新貌

当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在高原落地生根时,巴燕吉盖村也经历了从“弃赛”到“逆袭”的蜕变。在西宁市乡村运动会(湟源站)期间,驻村工作队面对村民参与热情低迷的局面,多次集中解读比赛规则、报名要求,广泛动员青壮年参与,商定统一服装颜色,并设计印有“巴燕吉盖村”的旗帜和贴纸,连啦啦队口号都反复推敲,最终带领27人代表队勇夺团体季军。这场赛事不仅让“团结拼”的体育精神扎根乡土,更成为重塑村庄凝聚力的重要契机,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的深刻内涵。 

四、闲置资产“破茧成蝶”,打造惠民新空间

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盘活闲置资产的要求,巴燕吉盖村将“沉睡空间”转化为“活力阵地”做出了具体实践。通过对废弃幼儿园的复合式改造,打造出集老年食堂、儿童活动室、应急安置点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空间。这种“一室多用、空间共生”的创新模式,既破解了资源闲置难题,又实现了服务效能倍增。去年汛期,此处陆续安置12户村民,成为守护群众安全的“避风港”。图书室不仅争取到县图书馆新捐赠书籍百余册,还被授牌“流动图书服务站”。文化活动室配备的音响设备和暖和亮堂的环境,成为“三八”妇女节和文化下乡活动前夕演出人员的热门排练场地。

五、重阳义诊“送医上门”,守护健康暖人心

在健康中国战略向基层延伸的背景下,工作队协调由省第五人民医院三名医学专家带领的医疗队到村开展义诊活动,构建起“医疗资源下沉+健康服务上门”的双向机制。医学专家们不仅针对高原地区常见病、慢性病等为老人提供专业诊疗,更通过健康宣教提升村民疾病预防意识。当医护人员踏着秋霜走进村民院落,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问诊时,“病有所医”的承诺已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彰显着基本医疗服务的民生底色。

六、文化惠民“排万难育新苗”,唱响振兴新乐章 

面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命题,巴燕吉盖村以“青山绿水曲艺队”的成长故事给出了精彩答案。从逐一问询、凑人凑乐器,到周末写信恳切解释建队意义、开会为队伍正名争取经费;从顶着质疑声四处奔走协调排练场地,到拿着排练视频向县文化馆“毛遂自荐”力争演出机会……工作队以“千辛万苦不言弃”的韧劲,以“培育—孵化—输出”的全链条扶持,硬是将一支“草根队伍”推向更大舞台,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培育了精神家园,实现了文化惠民与乡风文明的同频共振。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从老年食堂的烟火气,到爱心超市的文明风;从闲置屋舍的巧利用,到乡村艺苑的欢歌声,更不论春耕时节协调到的化肥20余吨,巴燕吉盖村驻村工作队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温暖民心,一桩桩“小实事”托起村民“大幸福”,更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磅礴力量。正如村民所言:“工作队干的,件件都是咱盼的!”这份写满民心的答卷,正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


版权所有: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昆仑中路79号 邮编:810007

青ICP备19000594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6300000066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341号